2020年4月2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应我院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邀请,在线举办了题为“世界建构的非自然方式:麦克尤恩小说创作艺术的另一维度”的学术讲座。疫情挡不住老师和同学们的学术热情,来自vic008维多利亚和其他院校的八十多名师生参与了这场学术盛宴。学院覃江华副院长代表学院致欢迎词,李敏锐副教授主持讲座。
下午两点三十分,讲座准时在腾讯会议室开始。尚教授首先由Vera Nünning与Ansgar Nünning夫妇等编著的Cultural Ways of Worldmaking: Media and Narrative开始,引出了“世界建构”这一话题,然后再讲到世界建构的三种模式(pattern),即口头的(the oral)、视觉的(the visual)和书写的(the written),以及世界建构的三个主题(theme):即挑战(challenge)、感知(perception)和关系(relation)。另外,世界建构的前提是:Mimesis as a basis for literature(作为文学基础的模仿)和 Human-centered view(以人类为中心)。作为对这两个前提的解构,尚教授进而过渡到今天讲座的主题,即世界建构的非自然方式(即非自然叙事),其代表人物就是布赖恩·理查森和扬·阿尔贝。尚教授表示,判断非自然叙事的维度是非自然因素/因子(unnatural elements),它包括人物、时间、空间、叙述者、本体论转叙、聚焦、心理和情感等等。尚教授认为,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故事(story)层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叙述(storytelling)层面,而这些都是storytelling层面的内容。
接着,尚教授以伊恩·麦克尤恩的三本著作《像我这样的机器人》(Machines like Me, 2019)、《果壳》(Nutshell, 2016)和《蟑螂》(The Cockroach, 2019)为例,从“人物”这一叙事因子入手,分别介绍了非人类世界(nonhuman world)、未成形的人类世界(unformed human world)和变形人类的世界(transformed human world)这三个非自然的人物特征,从而解构了传统世界建构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建构前提。讲座最后,尚教授呼吁大家关注既要“世界建构的非自然方式”之特征,但更要关注这一建构的意义,即“意义建构”,而其核心则是:what if?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何以为人”和“世界何以为世界”这两个根本命题。
尚教授的讲座视角新颖、生动幽默,既富有前沿的理论又结合批评的实践,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引发了在线学者和师生的热烈讨论和交流。听众一致表示通过此次云端讲座,感受到了尚教授为人为学的魅力和风范,受益匪浅,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术热情。
专家简介:尚必武,上海交通大学vic008维多利亚教授,博士生导师,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叙事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等领域的研究,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主编和多个重要期刊编委,承担多项重要国家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