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王爱菊教授做客我院外语跨学科研究南湖学术论坛
作者:谭悦编辑:范莉审核:李敏锐时间:2023-12-19点击:

12月17日上午,“第3届外语跨学科研究南湖学术论坛暨第8届研究生学术年会”在vic008维多利亚102会议室举行。武汉大学王爱菊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英语语言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讲座,我院龚献静教授主持讲座。



王爱菊教授的讲座围绕“伊格尔顿与李维武、理论、方法”三点展开。在谈及中外学者对人文学科的不同理解时,她分享道:为反抗深受德国影响的语文学,牛津剑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将英国文学设置为新学科。因此,文学在西方是关于民族身份和精神拯救的,具有客观而科学化的特征。然而,在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的《什么是人文科学?》一文中,人文科学方法“强调的是非实证性”,“强调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感通、相互共鸣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王爱菊从而得出文学在中国是强调体验式的。但她进一步指出,两者虽在“路数”上不一样,但本质是相同的。她强调“解读人文著述是人文科学创造的活水源头之一。人文著述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关键在于解读者自身。解读原著,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解读”。

要解读原著,就需要借助理论。王爱菊就理论的概括与界定、功能及价值一一展开介绍。她认为理论的功能是“To DESCRIBE, EXPLAIN, PREDICT, or CONTROL human phenomena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而人文学科要做到“描述与解释”这两点。最后,王爱菊细致入微地分享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神圣的三”、笛卡尔《谈谈方法》“四原则”这三种研究方法。根据她自创的“神圣的三”这一研究方法,王爱菊建议我院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主体部分最好是三或四部分,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王爱菊教授的讲座通俗易懂,理论与方法相结合,说理与举例穿插展开。我院师生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尤其是对“神圣的三”这一研究方法印象深刻。



【专家简介】王爱菊,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长期从事英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曾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武汉大学首批人文社科青年学术团队“新形势下的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带头人,作为主讲人主讲的《西方文化概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出版专著《理性与启示:英国自然神论研究》(人民出版社)和《洛克宗教著作选集》(香港道风书社)等译著5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