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应邀做客第161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以“美国诗人彼得·斯坦布勒(Peter Stambler)寒山诗英译的‘体认’考察”为题,通过线上平台为我院和校外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从研究背景、相关概念到观点阐释,胡安江用学术性又不乏生活化的语言为师生构筑了一场精彩的文学翻译之旅。
我院副院长覃江华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之后,胡安江以时间为序,从历史演变和对外传播的角度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唐代诗僧寒山及寒山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与变化,揭示了寒山诗研究在文学界所经历的曲折与起伏。胡安江指出,寒山诗是唐代诗歌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历史阶段和文学现象,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所开创的一代诗风对后世诗歌影响显著。胡安江还介绍了海外文学界掀起的“寒山热”,引发听众对“寒山诗如何扣响他国文学史”等问题的思考。之后,胡安江以王寅教授提出的“体认翻译学”为切入点,解读了“体认翻译学”的相关概念与观点。他指出:“体”可以用来解释译文与原文之“同”,而“认”可以解释译文与原文之“异”。他以体认翻译学为视角,探讨了美国诗人翻译家彼得·斯坦布勒在寒山诗英译过程中对于物理世界的“体验互动”和心智世界的“认知加工”。最后,胡安江用具体的诗歌为例,对比分析了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和彼得·斯坦布勒的寒山诗译文,加深并强化了与会师生对讲座主题的理解。
胡安江带来的这场文学翻译之旅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让听众从“寒山诗”这一视角深刻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与深刻内涵,对于我院师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文学翻译研究的视角、任务和方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专家简介】:胡安江,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翻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重庆翻译学会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与文化研究、翻译史研究、中译外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话语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