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张法连教授阐释翻译课程建设中的国家意识
作者:编辑:李钰婧审核:时间:2021-10-27点击:

10月2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作客第150期外语论坛。张教授以“翻译课程建设中的国家意识与国际传播策略探索”为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覃江华副院长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并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张教授先从课程含义、价值取向、定位等各方面介绍翻译课程的内涵,并引出翻译课程为何关涉“国家意识”的问题。通过探讨“翻译”与“国家意识”的概念,他指出,翻译课程建设的“国家意识”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后疫情时代语境下,国家意识的内涵核心要素是国家利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从外语教育战略规划转型加快,全面对接国际化对外战略。一方面,国家急需高端专业翻译人才,但另一方面,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各种问题,如院校对翻译课程性质、难度认识不够、缺乏适用教材、教师队伍力量不足等。因此,从“国家意识”出发建设翻译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如何从“国家意识”出发建设翻译课程的问题上,张教授提及两点:一是要转变观念、创新发展。他认为,无论怎么样强调翻译重要性都不为过;二是要认识课程教学本质,从思想上正视翻译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他指出,译者尤其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切实改进翻译质量。

2C52C

在如何从“国家意识”出发进行国际传播的议题上,张教授紧跟时事,用前一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翻译现象作为新鲜的案例,指出媒体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在对外翻译上,既要站稳立场,也要考虑中外在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和逻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更要重视汉语与外语在哲学基础、句子结构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思维逻辑和用语习惯等层面的差异。

张教授特别强调,由于中西方逻辑思维差异大,学习中需要坚持逻辑思维,深化翻译课程思政的国家意识本质,加强法律逻辑思维训练。学校课程建设中,应该密切结合国家客观需求,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互鉴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教授坦言,翻译人才培养任重道远。译者除了需要提升翻译水平外,也需要提高汉语语言能力。并且中国译者要有时代的担当,勇于挑起对外传播中国的重担。在讲座最后,张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在线上与听众进行了热烈互动。


 

 

专家简介:张法连,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ESP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语言与法律研究》学术期刊主编等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高端智库核心专家团队成员,全国律师服务标准化工作组专家。

 

通讯员:李宇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