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梁展教授谈史学的文学化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
作者:编辑:李钰婧审核:时间:2021-12-08点击:

(通讯员 刘书莹)1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展教授应邀做客第154期外语论坛·专家论道,以“论史学的文学化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为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我院和校外慕名而来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梁展长期耕耘在比较文学、中西思想史和文化史领域,讲座深入显出、内涵深刻、逻辑清晰,听者受益匪浅。

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李敏锐副教授介绍了梁展的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并代表学院致欢迎辞。


梁展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当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明显趋势——历史化(史料化)。在指出当下史学的文学化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趋势后,梁展就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他谈到,对于文学研究而言,历史化首先是指将文学文本,比如小说、诗歌、戏剧文本等进一步语境化并将其放置到一种特定的历史语境、历史时期里面形成的文学场域、政治场域或经济场域当中,随后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阐释工作。同时,历史化还意味着将文学书写视为福柯所说的“镜子”或“絮语”以及语言的消费乃至“消亡”与“僭越”。

 

 

接着,梁展阐释了福柯的话语理论。他指出,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表达世界和历史,世界和历史同样借助艺术作品这一充满创造性的渠道达成自身的价值。作为历史的文化实践的环节,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趋势一开始会受到史学界的诟病和批评。

随后,梁展谈到,作者和人的死亡并不是肉体的消亡而是传统的关于作者和人的主体观念已经消亡。关于历史化这一趋势,梁展进行了总结:一方面,“新文化史”研究者并不满足于传统史学主张的史料之“客观性”价值;另一方面,文学理论家们则质疑历史证据之真实性的前提,二者在方法论方面的追求和目标相当一致,即都在致力于揭示先于逻辑、理性和证据生成的“生活世界”。因此,历史化非但没有如反对理论者们所说的背离了传统历史学和文学研究所遵循的人文主义原则,而且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更加具体化和历史化。

最后,梁展指出,只有在文学和艺术将一个真实的世界敞开和庇护起来的那一“瞬间”,人才被赋予了时间,新的历史便得以发生。因此,诗性思维是一切历史和理论的前提和源泉。在传统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观念遭到普遍质疑的时代,无论是当前史学研究的文学化还是文学研究的历史化,均在致力于揭示一个远比理性和被物化的证据更为真实的生活世界,并期待着人们面向关乎自己和他人的未来作出伦理的和政治的决断。

梁展的分享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他就同学们“为什么说历史是断裂的”、“为什么历史不是同质的、持续和绵延的而是不同世界展开的一个个瞬间接续而成的”等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说明。

李敏锐在总结中谈到,梁展教授为我们阐释了史学的文学化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之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过程中来自正反两方的冲突对峙等内容,讲座旁征博引,兼具文化史和思想史,为聆听讲座的师生今后的文学研究与批评带来了深刻启发。

专家简介】: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和中西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早期自我观念的形成》(2007)、《政治地理学、人种学与大同世界的构想:围绕康有为<大同书>的文明论知识谱系》(2016)、《帝国的想象: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2017)、《普遍差异、殖民主义与未完成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想象》(2020)等专书与论文。

审核人:李敏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