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王战教授应邀做客外语论坛,在人文楼附楼A102会议室为我院师生讲授区域国别研究的形成、性质、方法与评估等问题。该讲座也是我院国别与区域暨世界农业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3场系列学术讲座。覃江华副院长代表学院致欢迎辞。
讲座现场
王老师首先为大家分析了“区域国别研究”在新时期成为我国高校新兴研究方向的大背景,并通过梳理研究文献为大家勾勒了区域国别研究现状,提醒大家区域国别研究必须扎根对象国,研究真问题。接下来,王老师从历时视角爬梳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区域国别研究作为新增学科方向以及其在全国的布局发展情况。王老师指出,作为外语学科新增方向,区域国别研究的工具性非常明显,要起到为政府提供咨政服务的作用。
然后,王老师重点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五大特点:其一,研究要有深度,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法国“黄背心”事件为例,王老师指出,与以往法国社会运动的根源主要在于劳资矛盾不同,“黄背心”运动的根源和症结则在于经济,且不断向欧洲甚至其他大陆的国家输出,反映了西方治理模式面对当下经济疲软、社会矛盾加剧而束手无策的状态。其二,研究要有广度,政经社文无不涉猎。以中国维和部队马里遇袭为例,王老师从政治、历史、社会、民族学等多层面剖析了事件发生背后的复杂原因。其三,研究要有长远性,长期规划意识很重要。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为例,王老师重点阐述了人文交流在促进国家之间政治互信中的基础作用与长远意义。其四,研究要有时效性,针对现实问题的动态发展及时发声。以新冠疫苗为例,王老师分享了其团队发表关于法国“疫苗平均分配”主张、非洲“疫苗困境”多重成因等系列文章的写作心得。其五,研究要有战略性。王老师区分了政府外交、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三种外交途径,并分析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7+1”峰会的战略意义。关于区域国别研究方法,王老师分别讲解了统计、模型、定性、观察、田野调查等方法,并给出了具体实例。关于区域国别中心/基地建设,王老师分别从机制、队伍、经费、资源、数据库、网站、刊物、成果产出、社会影响等做了细致讲解,为我院国别与区域暨世界农业文化研究中心未来申报教育部备案中心提供了很多启发。讲座最后,王老师谈及了区域国别研究方向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目前仍面临的困境、区域国别研究成果评估机制创新等问题。
整场讲座历时2个多小时,王老师娓娓道来,言语风趣,既有实务经验分享,也有理论思维高度,让我们对“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如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如何认识区域国别研究对于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找到具有校本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方向”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院龚献静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王老师还就区域国别研究方法的使用问题与现场老师做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