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研究生培养

第三届外语跨学科研究南湖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作者:张千怡编辑:范莉审核:耿云冬时间:2023-12-19点击:

12月17日,第3届外语跨学科研究南湖学术论坛在人文楼附楼A102会议室举行,武汉大学王爱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朝永教授应邀分别作了题为“英语语言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社会翻译学视域下文学译介的‘叛逆与新生”的主旨报告。我院青年教师孙琳琳、田婧、廖衡和金蓓等就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学术交流。学院党委书记冯国林、院长覃江华参加了论坛。



孙琳琳以“中英语料库中语法化测量的对比分析”为题,界定了“语法化”的定义,介绍了如何利用变化特征(词项频率、语义搭配、词类组合多样性、分布偏差等)测量中、英语料库中词项语法化程度。她指出,这四个主特征可以转化为七个变量,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中作为预测因子,对中、英语法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她详细总结了中、英语语法化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卢健老师在主持点评时,鼓励理论语言学方向研究生多了解“语法化”、“类型学”的相关内容,为做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田婧以“法国‘中国学’的起源与发展”为题,首先界定了“汉学”(Sinology)和“中国学”(China Studies)的概念,概要评析了近代西方区域国别研究的两大路径(东方学路径和美国的区域研究)。随后,田老师梳理18至21世纪的法国“中国学”发展历程,介绍其间出现的重要学者及其论著、研究机构等学术资源。最后,田老师总结到:法国传统汉学仍是当代法国“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指明去“文化中心主义”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对接世界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耿云冬老师在主持点评时指出,法国“中国学”研究是世界各国“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流派,对推进当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议研究生开拓学术研究视野,尝试将语言学、小说译介等研究选题放在区域国别的视角下进行探讨。



廖衡为“菲尔丁小说中的乡村书写”为题,图文并茂地探讨了菲尔丁小说中乡村书写的历史动因、诗学模式以及“乡村理想”与田园风景建构。她指出了菲尔丁小说中乡村书写的社会价值所在:菲尔丁的乡村书写参与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道德伦理、美学与民族身份建构。李敏锐老师在主持点评时指出,“要了解十八世纪的英国,就要看菲尔丁”,菲尔丁通过伦理道德批判以追求“纯洁”(purity)和“美好”(goodliness),鼓励大家学习廖老师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宽学术视野。



金蓓以“‘东学西渐’:清末民初中国儿童文学西行之旅”为题,首先剖析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双重边缘地位,对“儿童文学”和“中国儿童文学”做了工作定义。随后,结合实例,从翻译目的与策略选择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清末民初不同体裁的中国儿童文学外译情况。最后,她对清末民初儿童文学外译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解读。潘不寒老师在主持点评时认为,金老师的研究紧扣时代主题,有助于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和立场,同时指出“如何将儿童文学的共通之处和当前主流文化并行,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和研究。”



最后,覃江华充分赞许了四位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鼓励研究生向优秀教师学习,在一次次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中,活跃思维,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学术研究创新能力。

分享: